目录
卷首
互放的光亮吕静;1
本刊关注_教育高质量发展下的高中多样化实践
高中教育质量不可忽视教师评价和学生非考分成长储朝晖;5-7
推动高中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景山实践邱悦;7-9
建设“生动、生成”双生课堂,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王俊成;9-11
建设有特色的强校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方妍;11-13
聚能“求真”课堂建设,赋能师生多样化发展钟灵;13-15
立足实际,创新思路,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吕丽;15-17
思想_理论
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海光;王显闯;18-22
思想_专栏·思“课”听“涛”
做方法的主人,不做方法的奴隶李政涛;23-24
思想_“双特”一席谈
“三课”联动 促师生共成长刘云凤;25-26
思想_微评论
破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是家校社协同高新桥;27
治理
“五美教育”构建中学育人新模式李树新;28-29
科研兴校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洪旭;曹鹤洋;30-31
校长如何绘制“学校路线图”王春艳;32
以“三个抓手”促进“双减”落实沈秀清;33
教师发展_名师工作室
“九思楼楼牌的设计和制作”单元设计德妮;34-37
北京市育英学校李玮琳名师工作室34
校园志愿劳动课设计刘晓明;37-38
教师发展
以研促教,研教结合,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高光斌;吴振华;39-40
青年教师成长的“三重境界”孙翠松;41-42
教师发展_轮岗日记
从轮岗到扎根,我和我的山里娃再也不分开了李敏;43
德育_深入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
让学生成为拥有“强健身、聪慧脑、远大梦”的人芦咏莉;44-46
和合共进立德树人 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王宁;47-48
刊中刊
访“街”悟变迁 践“行”促传承——发挥地缘优势的校外科普活动创新49
文化传承视域下校外科普活动新样态——以探访“崇雍”大街为例王斌;马亮;50-51
我是城市设计师——践行老城保护与文化传承马亮;傅继军;王冶;52+54
交叠理论影响下家校社赋能科普活动的实施研究李莹;王萌;金振宇;53-54
课程资源开发 为学生搭建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宁雪;沈淮;蒙蒙;55
让文物“活”起来——馆校携手开启城市风貌探寻之旅温昱;从婕;56
校内外联动助力特色中队文化建设牛广欣;徐虹;57
探访“崇雍”大街,寻迹红色基因黄海燕;陈文香;58
师生教学共进,数“研”百年协和韩雪;郭嘉怡;59-60
队旗飘扬探“崇雍” 多彩队课促成长李亿;程榕;徐艳颖;61
理解与对话——探寻张自忠路背后的文化徐阳;王超男;62
教育赋能,活化利用,开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新视野傅继军;马亮;63-64
德育
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提升综合素质刘文斌;孙万玲;65+67
在特色育人活动中探索思政育人路径刘秀梅;孙秋萍;李淑欣;66-67
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张威;68
开发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许德胜;69
尚体育人,预防校园欺凌杨玉芹;70
课程与教学_聚焦新课标
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问题、内涵及策略张晓毓;王彤彦;71-74
基于单元学习目标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申春秀;74-76
课程与教学
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赋能学生全面发展雷延招;77
小初衔接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强丽红;韩子牧;周永娟;78-79
以核心素养为导向,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李文会;80
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杨卫东;81+83
趣味英语教学的运用原则、注意事项及实施策略李淑霞;82-83
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张凯;84
优化作业设计,彰显育人本质王丽娟;刘庆胜;85-86
高中音乐鉴赏课程“主题式开放音乐学习”模式初探李雪玲;87-88
依托运河文化,建设特色课程李卫东;89
小小“探知单”撬动大课堂岳文成;90
以“疑探教学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田俊晓;91
在合唱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周慧;92
搭建“双师”通道 促进资源共享王文钰;李金锁;93-94
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2-4
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97-98
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99-100
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101-102
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学103-104
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105-108
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109-112
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小学113-114
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课后服务活动课程首批目录115